最近门诊里,发热的患儿明显增多。很多家长一摸孩子额头滚烫,就慌了神。其实,发热是儿童成长路上的“常客”,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,提示着免疫系统正在和病菌“战斗”。家长不用过度焦虑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、盲目处理——错误的退热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。接下来,用5分钟时间,带您了解发热护理要点,避开常见误区,让您在孩子生病时也能沉着应对。
01 发烧不是病,是身体在“打仗”
简单理解发烧:
✦ 当孩子体温≥37.5℃(腋温),就属于发热状态。这其实是免疫系统对抗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手段,是身体在启动 “自我保护机制”。
✦ 重点提醒:烧得高≠病得重!关键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。
发烧的常见原因:
✔️ 病毒感染:如流感、手足口病等。
✔️ 细菌感染:如中耳炎、肺炎等疾病引发。
✔️ 其他因素:积食、中暑、接种疫苗后反应。
02 家里有孩子发烧,做好3件事
1. 精准测体温,别被“假高温”骗了
● 工具选择:使用电子体温计(测腋温时要夹紧,保持5分钟);使用耳温枪时,要对准耳道测量。
● 测量注意:刚喝热水、剧烈哭闹后测量,结果不准确;额头贴、用手摸只能作为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测量。
2. 快速判断,决定处理方式
● 继续观察:即使体温达到39℃,但孩子能正常玩耍、能吃、眼神灵活→ 按时吃药,多喝水,继续观察。
● 立刻就医:若体温38℃,但孩子精神差、呼吸急促、出现呕吐或抽搐状态→马上去医院!
3. 科学退烧,记住“两要三不要”
要做的事:
✅ 正确使用退烧药:
● 3个月以上的孩子,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(但患有蚕豆病的宝宝禁止使用此药,如需使用退烧药,务必详细咨询医生,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);6 个月以上,可用布洛芬。
● 按孩子体重计算剂量(以说明书为准,别自己减量!)。
● 两次用药至少间隔4-6小时。
✅ 物理降温:
● 开空调保持室温24-26℃。
● 温水擦脖子、腋窝、大腿根等部位(注意避开前胸和肚子)。
● 少量多次喝温水、米汤或补液盐。
不要做的事:
❌ 严禁用酒精擦身(可能导致中毒)
❌ 不要捂厚被子发汗(容易引发高热惊厥)
❌ 避免交替服用两种退烧药(可能损伤肝肾)
03 这些谣言坑过无数家长!
1.“发烧会烧坏脑子”
真相:只有脑炎、脑膜炎等脑部疾病会损伤大脑,单纯的发烧不会造成这种后果!
2.“挂盐水退烧快”
真相:能吃药就别输液!静脉用药反而会增加过敏等风险。
3.“退烧贴能治病”
真相:退烧贴只能暂时让额头感觉凉快,部分孩子还可能因此烦躁,效果不如温水擦洗。
4.“吃抗生素好得快”
真相: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,滥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,不利于健康。
04 出现这些情况,马上去医院!
- 3个月内婴儿发热(无论温度多少);
- 发热超过3天不退;
- 抽搐、呼吸急促(1岁以下婴儿呼吸频率>50次/分钟);
- 皮肤发紫、出现瘀斑;
- 哭闹不止、囟门鼓起(小婴儿);
- 尿量明显减少、嘴唇干裂。
05 预防小妙招,让娃少遭罪
- 在流感高发期,外出戴口罩,回家及时洗手;
- 待在空调房时,注意给孩子腹部保暖,出汗后及时擦干;
- 多吃绿叶蔬菜、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;
- 接种流感疫苗、肺炎疫苗。
儿科医生提醒:
发烧是孩子成长的常见考验,家长要保持冷静,做好以下几点:
❶ 备好退烧药和体温计;
❷ 重点观察精神状态;
❸ 拒绝偏方,科学护理;
❹ 该送医时不犹豫。
请记住,家长的冷静应对,就是孩子康复的强大助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