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技能,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靠后天学习获得,而正常的听力是语言发育的基础,所谓“十聋九哑”,先天性听力损伤的患儿几乎都存在语言的发育障碍,对患儿心理发育也有严重的不良影响,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。根据国家卫生部2000年首届全国“爱耳日”公布的结果,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人口数已达2057万,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80万,位居残疾之首。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伤发生率为1‰-3‰,占全部先天性损伤第一位,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约2000万名,每年将增加的先天性听力损伤新生儿约2-4万名。因此,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显得十分重要。
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防聋工作尤为重视。中国残联、卫生部等10部委于1999年11月30日联合下发了“关于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”,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项目。
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,经过国内外学者十几年的临床探索,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目前,常用的耳声发射技术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,均被证实是有效和可靠的听力筛查方法,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到95%以上。因此,按常规接受听力筛查和听力检测的孩子,大部分可以在3个月内发现。
新生儿听力筛查,是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。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到会说话需要经过1年至1年半的时间,有的孩子2岁才开始学说话,而且即使是先天性极重度听力损伤的婴幼儿,也会出现咿呀学语的现象,这就给监护人造成一种“孩子会发声,听力不会有问题”的假象。2岁以前是孩子言语发育的高峰期,但是一般监护人难以通过自身的观察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,而等到家长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才去就诊,一般都超过2岁了,这将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。据医学研究表明:听力和语言的发育在0-2岁完成,如果听力缺陷的儿童在2岁前被发现并进行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,大部分可避免发展成聋哑人。但若在2岁以后才发现听力缺陷,基本上已成为聋哑人。所以及早(3个月内)发现小儿的听力障碍,并进行早期(4个月开始)治疗和干预,对保障和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咨询:0668-2819370 2801831(河东儿保科)
2921010 2900783(河西社区科)
地址:茂名市人民南路192号(市妇幼河东院区保健楼)
茂名市红旗南路246号(市妇幼河西院区)
|